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用真情铸造一把精准扶贫的“金钥匙”--第一书记黄贵超的驻村日记

    信息发布者:流星雨衣
    2017-10-02 15:43:50    来源:衣孝忠   转载

     美丽的巴彦他拉(二)

    自从进入伏天以来,巴彦他拉村的天气就异常闷热。白天大家顶着30多度的高温入户调查,晚上和着热呼呼的空气入睡。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白天还好些,忙起来也就顾不上了,可是到了晚上,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当拖着酸痛的身体躺到带有温度的被褥上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异样。最近,几乎天天如此,在寂静的深夜,电风扇呼呼地吹着热风,就像正在工作的发动机,嗡嗡作响,搅得疲惫的人们心神不宁,难以入睡。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透过窗户,仰望满天星空,浩瀚无垠的天际,皎洁的月光,璀璨的夜空,都会触动我无尽的遐想,点点星光带着我的思绪渐渐飘向远方。

    “老赵在家吗,我们是省里的驻村工作队,来看看您”,“王老哥,你家这房子有几十年了吧,该修修了”,“吴大姐,你这病几年了,医药费能报销吗,生活还过得去吧”,我们每到一户都详细了解老百姓的家庭状况,生活情况,身体好不好,每年收入支出有多少,子女孝不孝顺,等等。自省民委驻村工作队入村开始,这样的生活几乎天天如此,大家每天都早出晚归,坚持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算收入支出账、协调资金技术、总结汇报。有时路走多了,话说的多了,晚上回来,一头扎到床上就不想再动了。虽然感觉很辛苦,但谁都没有怨言,反而乐此不疲,大家都说,能为群众做点事,累点也值得。

    “我咋就不是贫困户呢,啥样条件才是贫困户,要是有比我条件好的,看我怎么作你们”,前巴彦他拉屯裴精效带着酒气怒气冲冲地说。“我也想当贫困户,把我也选进来吧”,后巴彦他拉屯王志用商量的口吻说。“凭啥让我退出啊,我这还一屁股饥荒呢”,前巴彦他拉屯吴跃文不服地说。精准识别贫困户是驻村工作队的首要任务,并且,省民委刘明主任指出,我们要突出“精准”要求,既要坚持国家规定的贫困线标准,又要兼顾困难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实事求是,对于那些处于贫困线临界,家中却有因病、因残、教育、医疗、危房等实际困难的群众,都寓情寓理认真识别,坚决做到对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清除,从源头上把好贫困户识别关,提高群众满意度。

    6月6日,省民委刘明主任到巴彦他拉村调研扶贫工作,随机走访了贫困户刘再宽。刘再宽,80岁,2015年患心梗,瘫痪在床。老伴徐金英,73岁,老两口住房简陋,13亩地由儿子代种,四个儿子都分家单过。其中,老大患有脑出血,卧病在床,负债累累。老二的两个孩子都在读大学,自顾不暇。老三媳妇常年有病,家庭开支非常大。只有老四家里负担相对轻一些,老两口的生活基本上都靠老四帮衬,而且老两口还要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接济另外三个儿子。

    刘明主任与徐金英老人一笔一笔地详细地算家庭收入和支出账,详细地了解家庭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和脱贫进展情况。当得知老人是因病致贫,家庭的主要开支都用于吃药打针和住院上时,刘主任详细地询问了药费的报销比例以及大病救助的情况,并对驻村工作队讲,要向广大患病的困难群众大力宣传和解释新农合以及医疗方面的相关政策,让贫困群众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保障。同时,要求驻村工作队要定期到老人家里走访慰问,时刻都要了解和掌握两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需求,特别是对于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要特别关注。按照刘明主任的要求,驻村工作队对识别出的贫困户进行了重新筛查,截至目前,经过入户核实、村“两委”班子评议、村民小组评议、村民代表评议、乡政府审核以及县政府公告等法律程序,巴彦他拉村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172人,其中,因病致贫55户、124人,因残致贫13户、26人,缺少资金致贫1户、3人,缺劳动力致贫2户、2人,缺土地致贫5户、11人,因学致贫2户、6人。

    针对不同的致贫成因,分类指导,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决条件。巴彦他拉村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盖不起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区别对待。我们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逐户调查、逐户算账、逐户分析,逐户研究,逐户制定发展规划和帮扶建议,对于因病、因残、教育、医疗、危房等实际困难的群众,都制定了合理化的脱贫路径,通过大病救助、助学扶智、技术培训、泥草房改造、生产就业等五种帮扶方式,确定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巴彦他拉村产业扶贫规划,结合即将建成的生猪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所获利润将按照巴彦他拉村集体,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外村民和特困群众四个层次,按不同比例进行分配,实现全村都要受益。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绿色瓜菜种植产业,鼓励村民注册成立了巴彦他拉村胜文绿色瓜菜种植合作社,注册资金70万元,我们还争取省民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资50万元,计划一期试点种植绿色瓜菜大棚30栋,其中育苗暖棚1栋,采取致富带头人+合作社+瓜菜大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并且,我们通过县政府的引线搭桥,与安徽亳州的一家药材公司合作,利用我村丰富的林下资源,试点种植中草药桔梗,引导贫困户与该药材公司签定定单,预计一期定单800亩左右,预计可实现利润200万元左右。另外,我们将继续巩固扩大巴彦他拉村传统特色养殖小笨鸡、笨鹅、散养猪等绿色生态家禽(畜)的优势,以现金的方式进行补贴,鼓励村民进入自驾逸站销售,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还有,我们还要搭建院校与农村合作平台,引进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师生到巴彦他拉村搭建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电商、微商等新兴产业,引导村民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将自产的优质农副产品向全省乃至全国销售,使农产品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进一步由“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好”,增加村民收入。

    抗旱井就是救命井

    “看这天热的,再不下雨庄稼就完了,要是能打几眼抗旱井就好了”,东巴彦屯种地大户陈健嘶哑地说。陈健今年流转了1600多亩耕地,注册成立了“冠铭家庭农场”,种植苞米、杂豆、花生、荞麦和蔬菜,为了这1600多亩地,陈健压上了全部家当,本来指望着今年年景能好点,弥补一下前两年的亏空,也把欠乡亲们的饥荒还上。可天公不作美,从春天种地开始,就没下过一场透雨。特别是入伏以来,天气干燥炎热,地里的禾苗迎着烈日都低下了头,狗吐着红舌头趴在树荫下,见着生人也懒的咬,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望天盼雨,满脸都写着焦急,见着谁都是一幅苦大仇深的样子。

    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务之急,就是帮老百姓打抗旱井,经多方协调,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陈健的1600亩地打了4眼深水井,并且配套了喷灌设备,陈健感动的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是来救命的啊!”刘明主任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如此严重的旱情,当即表示,省民委要全力帮助村民打抗旱井,争取旱田全覆盖,不因天气干旱而欠收,让老百姓的农作物保持稳定的产量,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现实。同时,杜蒙县委书记王大勇、县长张家文也深入巴彦他拉村进行调研,对我们的驻村工作进行指导,并现场办公,安排发改、交通、水务、商务等县直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对巴彦他拉村进行重点支持,破解制约瓶颈。

    接下来,我们调查走访了全村现有抗旱井和灌溉面积情况,本着群众自愿和最大限度发挥抗旱井作用的前提下,经过详细统计,我们计划新打抗旱井70眼,预计投资300万元左右,目前项目资金已经到位,正在组织招投标。同时,针对全村3个屯的自来水工程年久失修,已多处漏水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争取县水务部门投资275万元,把全村3个屯的自来水工程列入改造计划,更新压力罐、过滤管网等设施设备,预计年底前改造完成,保证全村老百姓都能吃上放心水。

    巴彦他拉村现有旱田3万多亩,广大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种玉米和杂豆,如果没有抗旱井,那么就是靠天吃饭,过去两年连续干旱,农民损失惨重。抗旱井就是救命井,我们不但要打好抗旱井,更要发挥抗旱井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成立抗旱井工作领导小组,重点监督新打的抗旱井,确保每一眼井都能够达到标准,保证出水量。并且要充分发挥抗旱井的灌溉功能,尽最大限度把全部旱田都要灌溉好,确保不发生由于天气干旱减产和绝产的情况,确保实现全村种植业的大丰收。

    保障住房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

    “看我这房子,下大雨都不敢住,你们可得帮我想想办法呀”,前巴彦他拉屯王青雷无奈地说。“我也想盖房子,可孩子上学都没钱,哪有闲钱盖房子啊”,后巴彦他拉屯王润贵略带愧色地说。“我这房子挺不了多长时间了,我想重新盖新的,政府能补贴多少钱啊”,后巴彦他拉屯刘长春带着询问的口气说。

    关于泥草房改造,住建部门对“穿衣戴帽”和“推倒重建”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但即使是这样,仍有部分困难群众存在资金缺口。省民委刘明主任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该情况后,当即表示,省民委将全力支持和帮助困难群众改造泥草房,在住建部门的补贴标准上再协调一部分资金,只要群众愿意,今年将全村合法合规的泥草房全部改造完成,保障困难群众住房安全。经初步统计,全村尚有泥草房100户左右,目前,已完成改造40户,预计增加补贴20多万元。

    住房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保障住房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人尚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我们难道还不如古人吗?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鳏寡孤独的住房安全,对于有能力、有意愿改造的,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争取其在年底前改造完成。对于有能力,但无意愿改造的,我们将视其住房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房屋确有安全隐患,我们将动员其进行改造或者搬到其子女、亲戚和朋友的安全住房中。对于确实无能力改造,而且住房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我们将先采取帮助他搬到安全住房内,而后通过产业扶持,帮助他做好改造住房的原始积累,尽快帮助他把住房改造完成。

    路修好了,老百姓的心气就顺了

    “下雨天出门太费劲了,这路啥时候修啊”,这是后巴彦他拉屯娄仁利的声音,“只要下雨,我家院里的水就躺不出去,这可咋办啊”,这是前巴彦他拉屯赵树华的声音。路的问题始终是省民委刘明主任和驻村工作队关注的焦点,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巴彦他拉积贫积弱的现实,要想实现广大困难群众真正脱贫致富,要想让全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心平气顺,路是必不可少的。省民委刘明主任入村调研,实地步行踏查全村泥土路,全村尚有未硬化巷道约10公里,刘主任当即表示,省民委投资400万元,将全村剩余未硬化巷道全部硬化,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同时,经驻村工作队全力协调,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未修的,后巴彦他拉屯至巴彦查干乡9.5公里通村路,已经由发改部门立项,预计投资600万元,近期即可动工。同时,驻村工作队和乡村两级共同赴赴大庆油田总公司和大庆采油九厂协调,东巴彦他拉屯至林肇路(省道201)约4公里油田路也被列入改造计划,预计投资290万元,近期既可开始施工,9月末前竣工。

    修路是打基础、利长远的福祉工程,我们不但要修路,而且要把路修好,要让子孙后代都受益。下一步,我们将下大气力关注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充分调动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党员和热心群众的积极性,对已经开工和即将开工的路网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达标,老百姓满意。同时,我们将投入一部分资金和力量,把前、后巴彦他拉屯农田路约6公里,进行改造升级,确保在秋收前投入使用,为村民能够顺利秋收奠定基础。

    生命安全就是天大的事

    “这条路上的车太快了,上下学的孩子过马路太危险了”,村小学校长全志敏一脸无奈地说。“就这个路口,已经出了很多把的事,好几个人都撞死人了”,村主任黄太林悲伤地说。林肇路(省道201)巴彦他拉村过境段,车辆多,车速快,虽然设置了限速标志,但不能引起过往司机的注意和重视,近年来,发生过多起恶性交通事故,给多个家庭造成终生难以磨灭的创伤。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该情况后,当即表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尽最大可能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紧接着,驻村工作队就向乡党委进行了汇报,并积极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乡党委书记徐亚辉的大力支持和全力协调下,县公路管理部门派专业技术人员来到村里,铺设了震荡线,安装了爆闪灯和指示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减少了事故发生率。村民听说后,纷纷奔走相告,多少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被解决了,老百姓都为驻村工作队挑起了大拇指,都说驻村工作队真为老百姓办实事,纷纷给驻村工作队点赞。

    生命是至高无尚的,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就是天大的事。我们以此为契机,通过在全村的民情信息群发布公告,向全体村民发出倡议书,宣挂安全知识条幅,用村委会的喇叭喊以及在入户走访的时候进行面对面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安全防火、安全用电、安全饮食、安全出行等方面知识,引导村民要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做到人走火灭,气罐关闭,柴(汽)油桶出屋,并且做好风灾、雨情的安全预防,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早出晚归,我们的每一天都是紧张而且繁忙,然而,我们的每一天都非常充实和快乐,带杯水,迈开腿,张开嘴,讲政策,解纠纷,看状况,聊生活,话远景,早出晚归,有说有笑,你来我往,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时间伴随着我们对一家一户的了解,伴随着我们走村入户的脚印,伴随着我们对各项工作的谋划和落实,伴随着困难群众对“我们”的期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匆匆而过。两个月的时间,两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融入了这个小村子,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成了广大村民中的一份子,不知不觉间我们也会不经意地说出一句当地的方言,不知不觉间老百姓已经把我们当成了他们的亲人,距离拉近了,关系融洽了,感情加深了,事儿也好办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了实现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为了实现我们对群众许下的一句诺言,为了圆上每一个失学孩子的上学梦,为了每个患病的兄弟姐妹都能及时得到医治,为了每个住在泥草房里的老人都能住上暖屋子,为了父老乡亲不再有苦恼和哀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苦点,累点,值了。

    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入户摸底调查、科学谋划、因户施策和精准发力,我们虽然在道路、住房、饮水、粮食安全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个别村屯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马虎大意,对一些本应该掌握的基本数据,诸如各家各户的土地面积、家庭状况、生产经营性情况等等,存在底数不清的问题。再比如,少数贫困群众脱贫愿望不强烈,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的甚至争着抢着想当贫困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想躺在党和政府的怀里,不思进取。还比如,个别困难群众盲目攀比,得到好处就满意,看到别人得到利益就不高兴,群众满意度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还有,像子女的生活条件非常好,住砖房,开轿车,而父母仍住在泥草房里,等等。

    在我看来,有些问题简直不可思议,可事实就是如此,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想,这可能不是巴彦他拉村的特例,这也许是像巴彦他拉村一样的贫困村的现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才能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怎样做才让能全村的老百姓都满意,从根本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这些都应该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加以思考并很好地去解决。

    思考之一: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始终坚持把办好群众最紧迫的事,作为驻村工作的第一职责,严格落实党的惠民政策。

    通过入户调查,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老百姓当前最想做的是什么,他们最需要什么,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这就为我们的驻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群众有所帮助,怎样做才能让困难群众真正受益。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是从一件件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中来观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只有把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现实的事情办好、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广大群众才能对我们给予信任和好感,才能真正满意。

    实践证明,我们按照“做好最紧迫的事情,保障最基本的需求,关注最弱势的群体,力争最广泛的受益”的要求,顺应全村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进了全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粮食安全”等诸多民生工程,下大力气解决好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得到全村百姓认可和拥护的。我认为,这也是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惠民政策的突破口,也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途径。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把这几件好事、实事做好、做实,尽最大努力让全村百姓都能生活得更加美好。

    思考之二: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驻村工作的第一追求,用产业项目建设统领全村脱贫大局。

    通过近两年的驻村工作,我深深感到,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有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恢复“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巴彦他拉村资源匮乏,村集体已经连续多年无积累,历史负债100多万元,仅靠转移支付的有限资金维持运转。全村耕地主要是旱田,广大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玉米和杂豆,一年到头,收入减少的可能性大,增加的可能性小。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全体村民都能够脱贫致富,就要想方设法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积累,不能总是躺在党和政府的怀抱里,必须要研究自身“造血”功能,发展产业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对于巴彦他拉村而言,只有真正引进和发展一批符合全村实际的产业项目,只有真正发挥产业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老百姓的收入才会不断的增加,日子才会逐渐好起来。2016年,我们通过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争取了年出栏10000头的生猪养殖基地的建设项目,这为全村的产业发展开创了先河,也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全村的困难群众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宽了收入来源。今年,省民委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扶持致富带头人种植瓜菜大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这些项目对于巴彦他拉村来说,都是最直接、最有利、最现实的项目,如果把全村的脱贫攻坚比做一盘棋的话,那么产业项目就是这盘棋上最关键的一颗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了产业,满盘皆活,没有产业,举步维艰。

    思考之三: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始终坚持把稳定群众情绪,作为驻村工作的第一信号,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群众高兴了,事情就好办,也容易办好。古人云,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了,就会一顺百顺,一顺百兴。作为驻村干部,要学会掌握群众情绪的本领,研判形势,要把群众情绪当作第一信号。确定目标任务,就要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采取措施,就要把依靠群众作为主要措施。所以,我们工作的信念,前进的动力,智慧的源泉,胜利的保证,其最深厚的基础都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群众,我们寸步难行;依靠了群众,我们无往不胜。扶贫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群众的情绪如何,精神状态如何,决定着精准扶贫的进程。

    实践证明,过去两年,巴彦他拉村的各项工作之所以进展顺利,越干越好,村屯面貌之所以变化越来越大,日新月异。究其原因是因为群众心齐气顺,对村里的困难主动承担,对一些不遂心的事也能正确对待。当前,面对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我们要理顺群众情绪,稳定人心,靠什么?我认为,这两年,我们确实摸索到了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我们切实地做好思想工作,实事求是地解决群众的一些实际问题,坦率地与群众对话谈心,交换意见。再比如,我们从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努力解决那些引起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感到,领导干部是值得依赖和依靠的,他们的心情才舒畅,也才能直抒其言。我们的力量来源于群众,群众是拥护我们的。敢于让群众讲真话、讲批评的话,这不是坏事,而是自信与力量的表现。要想实现精准脱贫,要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满意,就必须加强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我们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思考之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始终坚持把提高群众满意度,作为驻村工作的第一要求,努力提高精准帮扶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驻村干部,为群众办事是我们的职责,任劳任怨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人说“费了劲,办了事,换来的是怨气”岂不知不办事,群众更会有怨气。怨气,也未必是对你办事本身的怨气。古人云,“岂能尽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受到赞扬,不应当沾沾自喜;受到埋怨,不应该心灰意冷。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应当说,谁办了好事,谁没办好事,谁办事尽心尽力,谁办事没尽心心力,群众心里都有数,谁也骗不了他们。我们还要看到,在为群众办事的过程中,听到群众埋怨,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群众不理解,另一种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不理解,就要求我们去进行宣传解释;不到位,就要求我们去改进工作。近两年来,我们切实抓好了精准识别,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等等。但是必须明确,所有这些都不能离开让人民满意这个最高要求,只要把握住这一条,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方向,有的目的,有了智慧。

    实践证明,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让人民群众受益的事情,我们要发动群众参加,群众出了力气,花了心血,就会感到自己是主人,就会当作是自己的事情,有困难主动克服,有成绩引以为荣,对成果倍加珍惜。如果群众亲自参加了办实事,就会体验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知道办事的难处,了解驻村工作的辛苦,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就能够理解和体谅。如果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就会更加积极地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各项工作,只有这样,群众的满意度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思考之五: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始终坚持把抓好基层党建,作为驻村工作的第一使命,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村党组织既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执行者,又是组织者,必须把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作为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随着近两年驻村工作的深入展开,我深深感到:“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们要牢牢抓住村“两委”班子这个核心不放松,用最强有力的干部加强最薄弱的岗位,着力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全力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切实把村党支部建设成“班子团结能战斗,带领群众跟党走,工作任务能落实,发现问题能处理,群众困难能帮扶”的坚强战斗堡垒。

    实践证明,巴彦他拉村的党建工作经历了由软弱涣散到团结有力,巴彦他拉村的党员结构经历了由年龄老化到朝气蓬勃,巴彦他拉村的各项事业经历了由困难重重到事事顺利,巴彦他拉村的老百姓经历了由一愁莫展到笑逐颜开,这一切仅仅用了不到两年,这就是党建的力量,抓好党建就是抓住了人心,抓好支部班子建设就拢住了民心。党建加强了,我们的力量就加强了,做好驻村工作就是要持续加强党建,建强支部,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我们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勇往直前。

    黄贵超驻村第一书记到9月就满2年,按省里安排他将回到派驻单位--省民委(宗教局)继续工作,期待黄贵超回单位后能继续努力工作,再创辉煌。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