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特别策划|“把脉”民族乡村的精准脱贫——记黑龙江省民委主任刘明的一天

    信息发布者:流星雨衣
    2019-07-20 17:51:51   转载


    刘明主任在巴彦他拉村村民代表座谈会上听取意见


      初春的黑龙江,春寒料峭。大地依旧像冬天一样沉静,但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着些许泥土和牧草的清新气息,一群群牛羊悠闲地吃着残草——这是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早春特有的景致。


      黑龙江省民族乡村脱贫工作调研组成员,组长是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委主任刘明。作为一名赫哲族干部,他总会给人留下沉稳、热忱的深刻印象。刘明最近格外忙。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会议将脱贫攻坚作为全省的重点工作,将推动少数民族贫困乡村如期脱贫列为确保全省少数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也是全省少数民族脱贫工作的重点县。黑龙江省有79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就有9个。


      正因为如此,刘明春节之后调研的第一站就选在了杜尔伯特。

          

    “要精准扶持优势产业项目”


      其实,调研工作在路途中的车上就已经开始了。刘明不时向同行的付卫国副县长了解情况,交换意见。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给该县的脱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原油“量价双降”使得全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减少,持续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县里的产业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奶牛存栏和奶量出现下滑;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调研组走访的第一个村,是巴彦查干乡巴彦他拉村。该村距县城80公里,处于两省三市交汇点。全村共有3个自然屯、665户家庭,总人口2383人。其中东巴彦他拉屯的蒙古族人口占95%以上,是全县为数不多的日常用语用蒙古语交流的自然屯。2014年,按照中央和黑龙江省的扶贫标准,该村被审定为贫困村,现有贫困户313户,贫困人口914人。


      在村民刘彦升家,刘明和调研组的同志切身感受到了贫困和顽疾带给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压力。这是一户典型的因病致贫的家庭:刘彦升是个勤劳的农民,今年30多岁,但父母因心脑疾病相继瘫痪在床,女儿还要上初中,家中的重担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2015年,他家的40亩耕地全部种上玉米,然而玉米收购价格下降,又减少了收益。省委组织部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黄贵超向刘明介绍说,自然条件差、种植结构单一是巴彦他拉村面临的主要难题。全村土地面积约10.4万亩,其中,耕地只有2.5万亩,并且多是沙土地,土层较薄且土质贫瘠,以种植玉米为主,产量一直不高。近年来受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的影响,玉米收购价格明显偏低,再加上干旱加剧,产量受到影响。仅2014年,就有8000亩地绝产,种植户收入锐减。


      “种植结构一定要调整,玉米种不了,可以种青贮作物,也可以试种其他经济作物。如今国家有了好政策,县里也十分重视,你要坚定脱贫的信念,也要改变生产观念,积极配合村里改善种植结构,到时候村里组织指导春播,你也跟上。”刘明主任拍着刘彦升的肩膀,不断地鼓励他。


      10点整,刘明一行来到村委会,参加农户代表座谈会。


      村党支部书记衣孝忠详细介绍了巴彦他拉村畜牧业的情况,作为曾经的畜牧业大村,2010-2012年是村里奶牛产业发展最好的时候,全村奶牛存栏量达到3000头,日交售鲜奶7吨左右。但由于近年来乳制品行业发展迅速,对散户鲜奶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村里散户鲜奶销售非常困难,导致村中奶牛养殖业收益急速下滑。村里的养殖户代表全志杰谈到鲜奶收购的困扰时,十分感慨:“以前村里光卖鲜奶就能卖300多万元。现在对鲜奶质量要求严格,是好事,但散户由于管理水平落后,质量经常不达标,没人收了,现在散奶当成垃圾处理是常有的事,造成的损失非常大。我们散户对这种散养的方式都失去信心了,好多家都把牛卖了。我们这些还坚持的,就想啥时候村里能建成个饲养奶牛的牧场。只可惜,我们集资款不够!”


      “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听了全志杰的话,刘明询问在座的代表们。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对大家说:“国家正在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我们一定要精准确定优势项目。如今,大家眼前就有一条切实可行的脱贫路子,那就是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发展奶牛产业,建立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如果办起来的话,一是能够实现奶牛的规模化养殖,保证产出鲜奶的质量,确保鲜奶的收购途径,保证鲜奶产生的收益;二是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由玉米向苜蓿、青贮转变,既可提高适宜沙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比例,增加收入,又可为牧场收购饲草节约物流成本;三是能够解放剩余劳动力,由村委会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四是能够改善奶牛散养造成的环境问题,打造美丽乡村。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对我们村来说就是推进养殖业供给侧改革的新举措。下一步,大家就要行动起来,村委会要摸清养殖户们的出资意愿,拟定牧场运营机制,充分调动牧民积极性。省民委呢,也一定给予大力支持。只要我们一起坚定地沿着这条路往前走,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刘明的表态,一下子把村民代表们的脱贫热情和信心调动起来了。巴彦他拉村这个全新的精准扶贫路径,也是黑龙江省民委在引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创新,即变发展资金投向由“输血”为“造血”,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带动力、辐射力强的项目,不断增强群众和民族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难怪,2015年该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7974万元的70%都用于发展立村、立乡的产业项目上。


    “要积极稳妥地调整经济结构”


      时针已过12点,一个馒头、一碗羊杂汤、两道炒菜,在胡吉吐莫镇政府食堂匆匆吃过午饭,刘明他们便驱车前往该镇好田格勒村,开始下午的调研。



      下村调研过程中,刘明与民族乡村干部群众交流时总会表示,全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已经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民族乡村脱贫奔小康进程。尤其是省民委围绕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抓两头促中间”的发展思路,即一头抓部分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省内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摸清底数,从中选择经济社会事业基础比较好、基本具备全民建成小康社会条件的人口较少民族乡村,作为加快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重点进行推进,力争在2018年提前建成小康社会;一头抓贫困民族地区如期脱贫。省里将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乡村脱贫工作的意见》,到2020年确保民族地区按照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从而带动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暮色渐浓,一天的调研工作即将划上句号。刘明不停地与村干部和村民握手告别,并且说很快又会再到村里来。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